你聽說過江蘇雙良石墨烯光催化網嗎,“經過多年努力,去年滇池保護治理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:全湖水質30年來首次上升到Ⅳ類。那么在滇池保護治理這場硬仗里,西山區(qū)又是如何做的呢?”
車家壁岔溝污水的生態(tài)及科技治水處理示范點內,河道上游來的污水會先被引入8個生態(tài)水塘,通過污水調蓄、梯級沉淀、生態(tài)凈化等方式進行初步凈化后,提升到設備運行區(qū),用“孢子轉移技術”“速分生物處理”進行處理,再回補到下游河道。
據了解,“孢子轉移技術”主要依靠細微納米級孢子與廢水中的含磷物質、疏水基懸浮物形成“水-氣-固三相混合物”上浮到水體表面,再通過刮渣機清除,從而實現高效率除磷;而“速分生物處理”由專用曝氣系統(tǒng)、核心生物填料、專用構筑物及配套的系統(tǒng)運行參數組成,能高效去除廢水中的總氮。
從2017年3月開始,經過前后兩期工程建設,西山區(qū)已經在小沙溝、鄭河路溝、漁村溝、車家壁岔溝建設了8座水質凈化站,總處理量27200立方/天。水質監(jiān)測數據顯示:河道污水經水質凈化站處理后,總磷、化學需氧量明顯下降,溶解氧、透明度明顯上升,河道水質明顯改善。
去年4月,西山區(qū)水務局與江蘇雙良環(huán)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,在清水河日新路至廣福路段1.27千米河道內布設了782張石墨烯光催化網。在可見光的作用下,這些網能和河道中的污染物發(fā)生化學反應,將水體中的大分子加速分解為二氧化碳、水以及一些可以被微生物分解的小分子。這樣的技術盡管不能直接消除水中的總氮、總磷,但能提高水體溶解氧,激活水體土著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,從而重建水體自凈功能。
聲明: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,僅供參考,交流之目的,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創(chuàng)和機構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。